教育改革:新高考能否“换汤”又“换药”

2019-09-20 13:56:53

  被视为“高考入场券”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近日举行,51万余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尽管是学业水平测试,但由于成绩等级与高考直接挂钩,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因而受到考生、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称之“小高考”。有的中学不惜打破正常教学秩序,停掉两三周的主课,为的是给“小高考”让路,让学生多些时间准备;不少学校多次组织模拟测验和考试,让学生们“演习”“练兵”, 以便在“小高考”中好好发挥,赢在“高考起跑线上”。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然而在现实中,学业水平测试却演变成了另一种高考。难怪老师和家长感叹:这样让考生“吃二次苦,受两遍罪”,与“一考定终身”能有多大区别?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改革,一直想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但是,这种状况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改革,从制度设计到政策预期都想让高考改头换面,可是,在现实中却大打折扣,步履维艰。春季高考的制度设计并没有错,但它的式微,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十多年。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高考,应当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但从已实行“新课改高考”的十多个省份来看,人们普遍反映“比较平稳”,与以往高考“有一定衔接”。其实这些评价的潜台词是:与过去的高考相比,“新课改高考”并没有太大变化。

  高考改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呢?其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改革不能在沙滩上建楼,必须有基础教育改革的土壤,而目前应试教育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高考改革在与之博弈的过程中,“打折”、“走样”的现象在所难免;二是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心态很矛盾、很纠结:对现行高考不满意,对一些改革不放心;不给高校招生自主权不行,给的太多也不行;不给偏才怪才“绿色通道”不行,“通道”太大太宽也不行……高考改革,时常在这种两难境地中蹒跚而行。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在我国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中,高考改革的前景清晰可见,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高考”呼之欲出。对此,人们热切期待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