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的奥妙之二

2019-11-23 09:04:05

  作者:郑桂华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对这个画面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生: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生: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生: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师: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注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当然,虚构是另外一回事。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生:在散步或者是漫步。

  生:欢快也看不出。

  师:对,这几个词需要调整一下。那么可爱的孩子可不可以追闹?

  生:可以。

  生:“碧绿”不太好。

  师:我们写一下。(板书:碧绿)还有吗?

  生:改成蔚蓝色。

  师:(板书:蔚蓝)蔚蓝常用来形容水色的是吧?还有其它词吗?关于湖水,有好几位同学用了平静的,宁静的。(板书:平静的宁静的)

  生:柔柔的。

  师:柔柔的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用讲到康河的柔波。

  那么,我为什么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大家关注呢?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这几个词使描写的角度……

  生:增多了。

  师: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那么有了清澈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蔚蓝的是水的颜色,平静的柔柔的呢,是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描写更具体一些呢?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蔚蓝、平静的,柔柔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那么,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

  好,这位同学来试一下。我们在形容的时候,在讲它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样?

  生:不同。

  师:也就是从……

  生:多方面。

  师:非常好。(板书:多方面)如果能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写和形容,是不是就具体些了啊?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

  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齐生背)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有多少个角度?

  一个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是它的情态,“嫩嫩的”两个,“绿绿的”三个,“一大片一大片”四个。朱自清的水平无非也就是这样啊,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归纳:

  (投影)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介绍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

  师:“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

  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

  下面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追求更好。

  师:现在还有谁要告诉我他还不会描写,请举手。

  没有了?没有了。

  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还要再检验一下。这一次,要给你们难一点的了。

  师:(投影:风车的画面)

  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风车)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去。我不要求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呆会儿我会把几位同学写的收上来,请他们念给我们听,请大家来评论。时间可以是三到四分钟。开始吧。

  (生写作,教师巡视课堂)

  怎么样?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

  好的,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

  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贡献给大家呢?谁先来?

  有几位举手的同学都已经回答过问题了,有没有其它人呢?其实我上课喜欢叫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好了,靠近墙角的那位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读得响亮一点,大家要好好听。

  生: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请坐。他写到了时间,写到了一种感觉。

  生: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的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师:请坐。你对风车的描写还有没有跟两位同学不一样的,来念给我们听。

  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师:请坐。他用了两个比喻。大家记下来。还有没有比过他的?

  生: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师:这是你刚写出来的吗?

  生:是的

  师:不得了,你可以当作家了。

  刚才大家注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实际上大家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风车,还投向了是什么?

  生:环境。

  师:环境,整个的一个场面。那么要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投影:描写复杂的场景)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你想想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重点。

  师;好,我们要注意重点。(板书:重点)重点的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多一点的,要详写。

  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注意层次,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想象,要写出个性来。

  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人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需要长期练习。

  好了,我这里还有一幅图片,(换投影画面)这是什么场景啊?

  生:草原。

  师:重点是什么?

  生:羊群。

  师:对,羊是草原的当然主角。还有什么?

  生:山,云,天空。

  师: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把这副图景描写一下,也描写你家乡的一处景场。今天我们重点训练的是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更多的训练要回到家里去做。下课!

  这是我在某地借班执教的一节描写训练课。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掌握描写的大体要求。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又有变化和推进。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训练,依赖与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训练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前一个条件上,几代语文教育前辈为我们的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沔尊先生编撰的《国文百八课》,就把作文能力分成108个训练点,陈望道先生的《作文法讲义》则把作文52个训练点,后来,作文教学研究和探索者还有许多不同分法,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作文训练的主体内容的确定,如观察,描写,抒情、论证基本一致,他们都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向教师和学生介绍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在这些点上的写作要求。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训练程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好因人而异,而大多数语文教材的作文部分索性只列作文题目,不附空无用处的作文知识。

  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从执教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定点训练是可行的和有效的。我采用这个设计,多在不同省份、面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差不多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普遍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全班由个别同学会描写到普遍会描写,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仿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从实录中可以看出,稍加训练后,学生描写的场景、语句即能相当精彩。

  当然,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描写因了描写对象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会不一样,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有的以平实为美,有的以绮丽为佳等,但是,描写的许多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当多的共性,如准确、清晰、具体、生动等,本节描写训练即是扣住描写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描写的基本要求,达成基本能力;另外,

  一个描写,所涉及范围极广泛,如选择描写对象,描写的详略,描写与主题一致,转换视角,侧面描写,借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等等。在一节作文课里,在这些公共知识点上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训练,再说,中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这些内容。因此,这节训练课仅仅是在作文这面大墙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学生窥见描写奥妙之一斑。如果加以时日,如果在作文的许多点上都能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这样有迹可循的训练,我相信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当有相当明显的指导效果。

  对作文过程化训练的批评可能来自这样的理由:这种设计的原理是抽象出可能影响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然后围绕这些要素——知识点进行分项训练,这难免有要素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嫌疑。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作文过程也是综合性活动,把整体性的活动拆分成零件,把精神创造活动当作机器制造活动。这种判断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分科制课程体系全部都是建立在各学科要素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学习内容都是对本学科要素、学科知识的枚举,其区别知识在于你选择哪些知识而已。而且,作文课堂训练并不是作文的全部,学生还有其他语文学习方式,还有更多的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空间,分项过程训练只不过是学生建构作文整体能力的材料。(来源:中国语文课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