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老师们在注重了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同时,对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明显不够。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陈旧的速度加快,使得一个人在今天学习的知识,几年后就会过时。因此,学会学习、独立探索就成为21世纪新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切实加强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把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交给学生;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备课要兼顾学法,课堂教学要渗透学法,课后辅导要点拨、强化学法,使学生会学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二、重视了教师“问导”,但“导问”不够
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探求倾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能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活”起来的作用。
但绝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还很难把握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因此,教师一要注意在教学中做好“提问”的示范: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形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二要充分运用“问题情景法”、“探究发现法”等创设“发现情景”,通过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三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提问;可以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等。教师“导问”的本质是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重视了对教材一定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创新不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说过:“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注: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87页。)。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点燃学生智慧的明烛,激起学生创造的热情。比如,一位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处理:他紧扣文章的题眼和文眼“讽”,以点带线,连点成线,避开教材的表述程式,按“为什么讽”??“怎么讽”??“讽了以后怎么样”来处理教材,这样的创新处理,就突出了重点,让学生按一条新思路来感受教材。
但在教学中缺乏对教材真正力度较大的创新处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地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就可以在整个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来一个比较大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充分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这样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就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
四、重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但多向交往不够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单向交往的模式,后来的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单向交往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特质,提出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往。这种教学的双向交往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现在的重点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大多采用了这种双向交往的反馈形式。
但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往较之单向和双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即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某一学生的新看法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新看法,这些学生的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反过来又影响原来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异常迅速地发展。课堂上形成多向交往的最好办法诸如小组讨论法,教师就某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自主活动法,让学生选择课堂上遇到的某一个问题,自己主持、安排讨论等。
五、重视了对某一种思维成份的培养,但多种思维成份的有机结合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科学的结论,而是帮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再由学生来表演反映社会上不正当竞争的小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就培养了学生的聚合思维。有的老师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一位语文老师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课,先是让学生随着朗读去想象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的济南所独有的景象,而后对照图片来引导分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让学生对照新的景物进行作文训练,充分让学生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与类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的英语老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识别并表演各种运动项目、观看奥运会录象片,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但目前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一个人的多种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心理整合而构织起来的综合功能效应。如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爱迪生发明电灯,他实验了几千次,试用了多种材料做灯丝,这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最后他反复实验论证,采用碳化了的物质做成灯丝,创造出第一代电灯,这时用的是聚合思维。因此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共处于创造性思维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沿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直到获得最佳创造性结果。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虽然也能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发散而忽视了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只抓住了培养某一种思维的单项训练而忽视了聚合与发散思维相互结合的综合训练。再比如,一切创造都需要显意识和潜意识的高度统一;都毫无例外地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
六、重视了常规媒体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够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在认知方面具有单侧化特征。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发散思维,左右脑功能的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是创造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中学教育长期普遍存在着只强调利用左脑功能、鼓励左脑活动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过程大多偏重于学生的语言和逻辑训练,使右脑功能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从而妨碍了中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这一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都能使用多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电子媒体)甚至自编自拍电视录像应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老师们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还比较少。在我们经常使用的那些媒体中,语言文字媒体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直观教具能够以直接的具体事物给学生较强的感性认识;音像媒体依靠画面和声音符号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官刺激。但这些媒体都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功能特长,唯有多媒体计算机能够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视听信息符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机”操作的交互,从而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常规媒体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实现对学生右脑功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利用。
综上所述,目前重点中学的课堂教学正处于由智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轨时期,已具有了某些创新教育的特征,但真正完善的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尚需时日。面对新的世纪,唯有锐意进取,真正实施创新教育,把课堂变成21世纪新人的训练场,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