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杭州文澜中学 沈华
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却常有味外之味。”《端午的鸭蛋》就是这么一篇意味深远的美文。一个小小的鸭蛋能让我们咂摸品味出各种鲜美的滋味。
一、作者意义的层面——故乡情结
故乡情结是弥漫在文中最为浓郁的味道,汪曾祺先生也深深陶醉于其中。汪曾祺于1939年19岁时离开家乡,直到1981年他才第一次重返故里。
在别离故乡的漫长岁月里,汪曾祺对故乡的情愫只能藉以文字慢慢倾诉,细细流淌,无止无息。在汪曾祺的笔下,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他笔端一组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等。学者摩罗在《汪曾祺:世纪末的温馨》中论述:“此后几年的作品中,写得较好的,在我看来也都是关于往时高邮生活的。单是小说的名字就披露了某种秘密,《故乡人》《故人往事》《故里杂记》《故里三陈》《小学同学》《大淖记事》等等,无不来自并且指向作者的故乡情结。”
通过互文解读,我们再审视《端午的鸭蛋》的文本,穿行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现原文的开篇就给予读者明朗的提示:“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通过端午引出家乡的鸭蛋,这是汪曾祺惯有的写作笔法,以写故乡的吃食慰藉自己的乡愁。在具体描写鸭蛋时,作者对自己身为高邮人而骄傲,对家乡盛产的双黄鸭蛋而自豪,“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爱故乡,才会赞故乡,对故乡的情感愈炽烈,作品中的故乡情怀也就愈浓。当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时,汪曾祺反而“不大高兴”,直言心中的不满,“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对作者而言,故乡高邮不单有为人称誉的鸭蛋,也有其余令他挂记和道说之物,如故乡的炒米、焦屑、咸菜、茨菇汤、虎头鲨、螺蛳、蚬子、野鸭、鹌鹑、斑鸠、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汪曾祺一而再再而三情深款款地用文字追忆着它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些故乡的食物,如鸭蛋一样已然成为他情感的寄托。这样的故乡才是汪曾祺心中完美的故乡啊!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汪曾祺观看江苏电视台为他拍摄的电视片《梦故乡》时,他会“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二、文本意义的层面——回归童年
“回归童年”是文中呈现的第二个层面。学者摩罗这样评述汪曾祺:“在汪曾祺的梦中,他理所当然地还原为一个儿童,并以儿童的眼光打量……他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所形成的小说观和文学观,就特别钟情于这样三个概念:回忆、儿童、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