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晋书·阮籍传》。
孙登是魏晋时的著名隐士,他志行高洁,博学多才,精通《易经》。当时,曹魏实际上已控制在司马氏的手中,一些不肯投靠司马氏的人不断遭到杀害。孙登为了远避祸害,便隐居在家乡西北的苏门山上。他留着垂膝的长发,穿着草编的衣服,与山民为伍。
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嵇康,是孙登的好朋友。嵇康曾经来到苏门山,和孙登一起住了三年。嵇康曾经多次问孙登将来有什么打算,孙登一直不肯回答。后来,嵇康决定下山,又问:
“老朋友,我要走了,你难道没有什么话嘱咐我吗?”
孙登说:“你很有才能,但见识却不多。在当今的世道,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能善终。如果你下山出仕,将来恐怕很难保全自己。我劝你还是跟我住在这儿算了。”
但嵇康不听,下山而去。后来嵇康做了曹魏的中散大夫,终于遭到司马昭的杀害。
过了一段时间,“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名士阮籍,也慕名来到苏门山拜访孙登。阮籍闭口不谈出山做官的事,而和孙登大谈高士养生导气的方术,孙登听了,竟然一言不发。
当时的文人学者之间,流行着一种用啸声表示自己名士风度的习惯。阮籍看到无法和孙登谈下去,只得站起身来,凝神屏息,对着群山长啸几声,告辞下山。可是,他刚走到半山腰,猛然听见岭上也传来几声嘹亮的长啸,啸声犹如鸾凤和鸣,回荡在群山之中,震得他心头也仿佛发生颤动。阮籍听了,知道这是孙登的啸声,从这清越、超然的啸声中,阮籍似乎听出了孙登高洁的胸怀。
阮籍回到家中,特地写了一篇《大人先生颂》来称颂孙登,对这位洁身自好的高士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和景仰。
后来,“苏门长啸”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声态高傲而不同凡响;或者形容人的品格清高旷达,不同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