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物课中探究活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11-10 19:43:59

绪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成为每一个人能够生存、发展和有所作为的必不可少条件。终身学习需要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这是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的重要标志。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

  第一,生物学是一门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生物学时,不能限于对局部知识点的掌握,一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将知识连接、融会贯通,系统的学习需要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第二,生物学反映了许多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印证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思想,丰富的哲学内涵绝不是几节课就能理解的,需要我们长期的生活体验才能把握;第三,生物学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生物学往往又可以认为是一门实验科学,不同于物理和化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想象,不进行大量的、持续的探究活动就能获得研究成果;第四,生命现象是奇特的,生命活动不会凭空进行,但却有许多未解之谜,探索生物的奥秘无不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总之,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所以说,生物学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效媒介。

  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布鲁纳为首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家们提倡:学生所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普遍,对新知识或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此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中小学教育借鉴、实践这种思想,重视学科的基础性特征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大量、繁重、复杂的学科结构知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掌握学科结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并不能适应知识量的增长与学生“质”的发展要求,即使是“双基”现在也是在不断地调整和位移。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科学飞速发展的态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感受到:在学校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往往无法追赶上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的速度。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学校再也不是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教育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对于快速发展中的自然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生物学科,这种变化尤为明显。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美国学者施瓦布力图以“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阐述,将科学教育立足于探究性学习之上。1964年,他首先使用了“探究性学习”一词。探究性学习由此发展起来。探究的过程是连续的、流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地探索蕴含在事物中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的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不断探索为步骤的一种学习方法。”①通过实施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及概括,并得出结论。因此,通过实施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三个关键

  首先,教会学生认知。它不但包括要使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而且要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这个世界。心理学家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控制他们的认知过程,包括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最终学会学习。为了帮助记忆,可以用谐音法、表象法、缩句法等;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用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要达到帮助学生认知的目的,往往借助观察和测量活动。比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三个探究活动:“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体验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运动过程;“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体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体会生物体由小到大的体积变化原因,等等。帮助学生学会认知的各种探究活动非常关键,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使他们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基础。

  第二,要使学生学会实践他所学到的知识。做事的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现代社会,知识增长之快,迫使人们不得不用‘爆炸’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它,学生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②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需要培养他们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模拟、制作、设计方案等探究活动来实现。这是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比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和“性状分离”的实验,使学生能够认同物质的规律性、形成辨证主义世界观;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开展“模拟血型鉴定”的探究活动。更为复杂的题目是一些制作性质的探究活动。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制作反射弧模型”的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反射弧的各个组成部分,说明脊髓与脊神经的立体结构,完成一个反射实例,总结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在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要求更高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制作性质的探究活动非常多,比如“制作酸奶”、“发酵罐”、“泡菜”、“植物组织培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实践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事,使他们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对某一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是考试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较高水平的探究实践活动。如06年北京高考理科综合第30题,设计杂交实验,获得更理想的纯合种子;04年全国理科综合31题,设计实验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等等。

  第三,要教会学生合作,提前接触社会。是指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所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虽然说现代人格的主要特征就是独立自主,但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是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是要在社会群体中具有理智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在学生时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合作、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将会为将来与人和谐地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搜集资料、调查等探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新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安排很多,体现了课改的新精神。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设置了“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和“恶性肿瘤防治”2个活动,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设置了“搜集试管婴儿资料”、“调查班级同学之间的性状差异”等7个探究活动,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植物激素应用的市场调查”、“搜集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等5个活动。以学会合作为目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是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保障。

  四、教师要成为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导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要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挥,关注学生是个“整体的人”。这意味着关注他们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教师要纠正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而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③

  (一)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才能使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得到培养。

  (二)要正确运用学习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获得的发展。

  首先,要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要保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幼稚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了对知识的直观感受,这正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第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也应用一种持续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失误,持宽容态度。

  第三,在对团队探究性活动进行评价时,应体现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个体的参与情况。

  第四,要研究的问题就允许有新的答案。师生共同探究,可以取长补短,使探究更具科学精神。

  结论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不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一日千里的发展要求,也无法实现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科教兴国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列入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较强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生在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驱动下,不断地主动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因为他们获得了这种能力,所以能够从容地面对新的未知、新的问题。